AABB认证咨询-AABB CT 标准 5.6 条款全面解读:构建细胞治疗操作全环节的 “安全合规屏障”
发布日期 : 2020-08-21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 16
分享 : 



在细胞治疗临床转化中,操作环节的规范性直接决定产品质量 —— 从细胞制备时的着装防护,到不同批次产品的隔离处理,再到辐照过程的精准控制,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引发污染、混淆或疗效损失。AABB CT 标准 5.6 “方法和操作控制” 条款,围绕 “细节管控 - 风险预防 - 持续验证” 三大逻辑,分四小节细化操作要求,覆盖 “常规操作 - 无菌保障 - 防错机制 - 特殊处理” 全场景,为机构提供可落地的操作规范,有效解决 “无菌技术不达标”“批次混淆”“意外辐照” 等行业痛点。
一、细胞治疗产品操作:以 “全细节规范” 筑牢基础防线
5.6.1 条款明确细胞治疗产品操作需覆盖 9 个核心方面,这些要求并非 “形式化规定”,而是从实践中提炼的风险防控关键点,每一项都对应具体的质量安全隐患。
1. 人员防护与环境控制:阻断 “人源性”“环境源性” 污染
- 着装与 PPE(1):要求员工按场景穿戴合适装备,例如细胞制备区需穿无菌净化服(覆盖全身,戴无菌手套、口罩、鞋套),采集区需穿一次性隔离衣 —— 这是防止人员毛发、皮屑污染细胞的关键。某干细胞实验室曾因员工未戴无菌手套操作,导致 2 批次细胞培养出现细菌污染,后续严格执行着装规范后,污染率从 12% 降至 1.5%。
- 生物安全柜 / 受控空间(2):明确污染风险高的操作(如细胞分选、病毒转导)需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且需定期验证柜内气流(如每年一次 HEPA 滤网完整性测试)、清洁消毒(每次使用后用 75% 乙醇擦拭台面)。这一要求可将气溶胶传播污染风险降低 90% 以上,是 CAR-T 细胞制备的 “标配防护”。
2. 物料与流程管控:避免 “操作失误” 导致的质量偏差
- 物料与设备明确(3):要求每道工序提前确认所需物料(如培养基、离心管)和设备(如离心机、移液器),避免操作中临时寻找导致流程中断或错用物料(如将普通离心管误用于超高速离心,导致管体破裂)。
- 关键计算步骤(5):针对细胞剂量计算、试剂稀释等关键环节,需双人核对(如一人计算、一人复核),例如 CAR-T 细胞输注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kg)× 目标剂量(×10⁶ cells/kg)计算,核对可避免剂量错误(如少算一个数量级导致疗效不足)。
- 转运与取样(6)(7):物料转运需用密闭容器(如带防震垫的试剂转运箱),避免泄漏;细胞取样需无菌操作(如用无菌吸管,取样后立即密封),且需标记清楚(如注明样本编号、取样时间),防止样本混淆。
3. 环境参数与废物处置:保障 “过程稳定” 与 “末端安全”
- 环境控制限值(8):明确温度(如细胞培养区 20-24℃)、湿度(30%-60%)、气体浓度(如 CO₂培养箱 5%±0.5%)的可接受范围,需实时监控(如每小时记录一次),避免环境波动影响细胞活性(如湿度低于 30% 导致培养基蒸发过快,渗透压升高)。
- 废物处置(9):细胞治疗副产物(如用过的培养皿、剩余细胞悬液)需按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理,例如感染性废物需装黄色医疗垃圾袋,高压灭菌后再交由专业机构处置,避免生物安全风险(如剩余 CAR-T 细胞泄漏导致环境暴露)。
二、无菌方法:构建 “多层级” 污染防控体系
5.6.2 条款针对细胞治疗 “无菌性” 核心需求,从 “环境 - 过程 - 人员 - 验证” 四维度建立体系,且要求定期审查有效性(C5.6.2.1),避免无菌控制 “流于形式”。
1. 环境控制与监测:打造 “低污染” 操作环境
要求环境控制方案与污染风险匹配 —— 高风险区域(如细胞制备洁净室)需达到 ISO 8 级(动态),且需定期监测(如每周一次沉降菌检测,每季度一次浮游菌检测),沉降菌限值为≤10 CFU / 皿(Φ90mm,培养 48h)。低风险区域(如物料暂存区)可适当放宽,但需每月监测表面微生物(如用无菌棉签擦拭台面,菌落数≤5 CFU/25cm²)。某细胞治疗中心通过该方案,及时发现洁净室 HEPA 滤网破损导致的浮游菌超标(达 30 CFU/m³),更换滤网后恢复合格,避免了批量污染。
2. 过程控制与人员培训:强化 “操作层面” 无菌意识
- 过程控制:要求无菌操作全程遵循 “单向流” 原则(如物料从洁净区外侧向内侧传递,人员从一更→二更→洁净区,不逆向),且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如在生物安全柜内频繁移动手臂,破坏气流)。
- 人员培训:需对所有涉及无菌操作的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如无菌手套穿戴、无菌接管技术),培训后通过实操考核(如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细胞接种,考核无菌操作合格率),且每半年复训一次。某机构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培训的员工,无菌操作失误率从 25% 降至 3%。
3. 定期审查:确保无菌方法 “持续有效”
C5.6.2.1 要求定期(如每季度)审查无菌措施的有效性,审查内容包括:环境监测数据趋势(如沉降菌是否呈上升趋势)、无菌操作失误记录、污染事件分析(如近 3 个月是否有因无菌问题导致的产品报废)。若发现问题(如某季度污染率上升至 8%),需追溯原因(如员工培训不到位、生物安全柜未按时维护),并调整措施(如增加复训频次、缩短维护周期),形成 “监测 - 审查 - 改进” 的闭环。
三、操作控制:以 “隔离与标记” 预防混淆与交叉污染
5.6.3 条款的核心是 “防混淆、防交叉污染”,通过物理隔离、时间隔离、标记审查等措施,解决细胞治疗多批次、多类型产品同时操作的管理难题。
1. 隔离措施:从 “空间 + 时间” 双重阻断风险
- 物理隔离(2)(3):不同类型细胞产品(如造血干细胞、CAR-T 细胞)需在不同操作间处理;同一类型不同批次产品需在生物安全柜内分区放置(如用无菌隔板分隔),且使用专用设备(如不同批次用不同移液器)。某实验室曾因未物理隔离,导致两批次 CAR-T 细胞样本交叉污染,后续采用 “一柜一批次” 操作后,未再发生类似事件。
- 时间隔离(3):若无法实现物理隔离(如只有一个洁净室),需通过时间间隔(如两批次操作间隔≥30 分钟),且间隔期间需对操作台面、设备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再用无菌水冲洗),避免前一批次残留细胞污染后一批次。
2. 流程与标记管控:避免 “信息缺失” 导致的失误
- 物料与设备移动(1):明确工作区域内物料(如试剂、样本)和设备的移动路线(如从物料入口→暂存区→操作区,不随意穿行),且废物需及时清理(如操作结束后 30 分钟内移除废物),避免占用操作空间导致混乱。
- 过程标记(6):所有物料、样本、产品需全程标记(如标签注明产品名称、批次、状态),且标记需清晰不易脱落(如用防水标签,避免消毒时模糊)。
- 文书标识检查(7):关键步骤(如细胞输注前)需双人核对文书标识(如产品标签与医嘱单上的患者信息、产品批次是否一致),避免 “错输”—— 这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某医院通过该措施,及时发现 1 例 “产品与患者不匹配” 的错误,避免了严重后果。
四、辐照和白细胞减少:特殊处理的 “精准管控”
5.6.4 条款针对细胞治疗中常见的 “辐照”(如血液成分辐照预防 GVHD)和 “白细胞减少”(如去白细胞过滤),提出专项管控要求,核心是 “预防意外、确保精准”。
1. 预防意外事件:避免 “非预期” 的辐照或去白
要求制定预防措施,例如:
- 辐照预防(5.6.4.1):辐照设备需设置 “双重确认” 程序(如一人设置参数、一人复核),且需有警示标识(如辐照室门外贴 “正在辐照,禁止入内”);非辐照产品需单独存放,且标记 “禁止辐照”,避免误放入辐照室。
- 去白预防:去白细胞过滤器需按患者 / 产品匹配选择(如成人用 170μm 孔径,儿童用 130μm 孔径),使用前核对过滤器型号与产品类型,避免错用导致过滤失效(如用成人过滤器处理儿童小体积血液,导致细胞损失过多)。
2. 关联标识要求:与追溯体系联动
条款参考标准 5.8.2A(产品标识),要求辐照或去白后的产品需在标签上注明 “已辐照”“已去白” 及相关参数(如辐照剂量 25Gy、去白后白细胞残留量<5×10⁶),便于后续追溯(如患者出现 GVHD,可核查辐照记录)。某移植中心通过该标识管理,快速确认 1 例 GVHD 患者的移植材料已按要求辐照(剂量达标),排除了操作失误因素,为病因排查节省了时间。
总结:5.6 条款 —— 细胞治疗操作的 “标准化行动手册”
AABB CT 标准 5.6 条款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细胞治疗操作从 “经验化” 转变为 “标准化”,通过覆盖 “人员 - 环境 - 物料 - 流程 - 特殊处理” 的全维度要求,为机构提供可复制、可验证的操作方案。对于细胞治疗机构而言,落地该条款需把握三个核心:一是将细节要求(如着装、标记)融入 SOP,确保员工 “有章可循”;二是将无菌方法、隔离控制与日常监测结合,形成 “风险前置防控”;三是定期审查与改进,确保操作规范 “持续适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操作控制的 “安全屏障” 作用,为细胞治疗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
AABB CT 标准 5.6
细胞治疗无菌方法
操作隔离控制
辐照预防措施
白细胞减少程序
生物安全柜
批次污染防控
无菌培训
环境控制限值
操作标记
S
服务项目
ervice items
H
热门文章
ot Article
C
联系方式
ontact us

400-690-0031

contest@cts1983.com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安大道1号华耀城12栋605

扫一扫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