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BB认证咨询-AABB CT 标准 C5.4 条款全面解读:构建细胞治疗质量控制的 “全链条防护网”
发布日期 : 2020-07-29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 63
分享 : 



在细胞治疗领域,质量控制是保障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与稳定性的核心环节 —— 从细胞采集所用的试剂纯度,到制备过程中设备的精准度,再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偏差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AABB CT 标准中 C5.4 “质量控制” 条款,围绕 “全面计划、严格评审、高效失效处理” 三大核心,构建了覆盖质量控制全流程的管理框架,为细胞治疗机构提供了从 “源头防控” 到 “问题解决” 的完整操作规范,有效解决当前行业中 “质量控制碎片化”“失效应对不及时” 等痛点问题。
一、质量控制计划:构建 “全要素覆盖” 的事前防控体系
C5.4 条款开篇即明确 “机构应建立充分全面的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材料(包括试剂)、设备和分析程序按规定要求执行”。这里的 “充分全面” 并非泛化要求,而是需针对细胞治疗的核心要素,设计 “靶向性” 管控方案,实现 “从输入到过程” 的全链条质量防控。
1. 材料(含试剂)质量控制:守住 “源头安全关”
细胞治疗所用材料涵盖供者样本、培养基、冻存液、检测试剂等,其质量直接决定后续产品品质。质量控制计划需针对不同材料特性,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

- 供者来源材料:需建立供者筛选与样本检测流程,例如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需检测供者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指标,确保样本无安全风险;同时监控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污染防控(如穿刺部位消毒、无菌采血袋使用),避免外源性污染。
- 生产用试剂:需优先选择符合 GMP 标准的商业化试剂,无法商业化的自制试剂(如定制化细胞培养基),需建立完整的质量标准,包括成分纯度(如蛋白质含量≥98%)、微生物限度(细菌≤10 CFU/mL)、内毒素含量(≤0.5 EU/mL)等,并通过稳定性验证(如 2-8℃储存条件下有效期≥6 个月)确保试剂在使用周期内质量稳定。
- 耗材类材料:细胞培养瓶、冻存管等耗材需验证生物相容性(如无细胞毒性)、密封性(冻存管 - 196℃液氮储存后无泄漏),每批次耗材需随机抽样进行性能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某 CAR-T 细胞治疗中心通过制定材料质量控制计划,将培养基批次不合格率从 8% 降至 2%,显著提升了细胞产品的批次一致性,印证了 “源头管控” 的重要性。
2. 设备质量控制:筑牢 “过程稳定关”
细胞治疗依赖大量精密设备(如流式细胞仪、生物反应器、超低温冰箱),设备的稳定性与准确性是过程质量的核心保障。质量控制计划需围绕设备 “全生命周期” 设计管控节点:
- 采购与安装阶段:设备采购前需明确技术参数(如流式细胞仪需具备≥10 色荧光检测能力),安装后需完成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性能确认(PQ),例如生物反应器需验证温度控制精度(±0.5℃)、搅拌速率稳定性(CV≤2%),确保设备符合预期用途。
- 日常使用阶段:建立设备校准与维护计划,例如超低温冰箱每月校准温度(偏差≤±2℃),流式细胞仪每季度进行荧光强度校准,确保设备处于合格状态;同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如冰箱温度报警器、设备运行状态指示灯)及时发现异常,避免设备故障导致过程中断。
- 维修与报废阶段:设备维修后需重新进行性能验证,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再次使用;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或性能无法满足需求时,需按程序报废,避免 “带病运行”。
某干细胞实验室因未将离心机纳入质量控制计划,导致其长期未校准,细胞分离纯度波动超过 15%,最终影响了干细胞移植效果,这一案例凸显了设备管控的必要性。
3. 分析程序质量控制:严把 “检测可靠关”
分析程序(如细胞活性检测、纯度检测、微生物检测)的可靠性直接决定质量判断的准确性,质量控制计划需确保分析程序 “方法合规、结果可信”:

- 方法验证:新建立的分析程序(如基于流式细胞术的 CAR-T 细胞阳性率检测)需完成方法学验证,包括精密度(批内 CV≤5%、批间 CV≤8%)、准确度(回收率 90%-110%)、线性范围(如 1×10⁵-1×10⁷ cells/mL)、特异性(不与其他细胞类型交叉反应),验证通过后方可用于常规检测。
- 日常质量控制:检测过程中需使用标准品、质控品监控结果稳定性,例如细胞活性检测需每日使用标准活性细胞(活率已知为 95%)作为阳性对照,确保检测结果偏差≤3%;同时定期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如 CAP 实验室认证),验证分析程序与行业标准的一致性。
- 方法变更控制:若需变更分析程序(如从台盼蓝染色法改为 AO/PI 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需重新进行方法学验证,并对比新旧方法的检测结果,确保变更不影响结果准确性。
二、质量控制结果评审:建立 “标准化验收” 的事中管控机制
5.4.1 条款要求 “质量控制结果应根据验收标准进行评审”,这一要求是确保质量控制 “不走过场” 的关键,核心是通过 “明确标准、严格评审”,及时识别不合格项,避免问题流入下一环节。
1. 制定清晰的验收标准:让 “合格” 有章可循
验收标准需结合法规要求、产品特性及临床需求制定,且具备 “可量化、可操作” 的特点,避免模糊表述。例如:
- 细胞活性检测:验收标准为 “台盼蓝拒染率≥90%”,而非 “细胞活性良好”;
- 细胞纯度检测:CAR-T 细胞阳性率验收标准为 “≥80%”,且杂质细胞(如 Treg 细胞)比例≤5%;
- 微生物检测:验收标准为 “需氧菌、厌氧菌培养 14 天无生长,真菌培养 7 天无生长”。
验收标准需经机构质量委员会批准,并纳入相关 SOP(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所有检测人员清晰掌握。
2. 执行分层级评审流程:让 “评审” 落到实处
质量控制结果评审需根据检测项目的风险等级,设计分层级评审流程,确保关键结果得到重点把控:
- 常规项目(如细胞计数):由检测人员自行评审,确认结果符合验收标准后,在检测报告上签字确认;
- 关键项目(如细胞活性、纯度):需由实验室组长复核,核对检测原始记录(如流式细胞仪检测图谱)与结果计算过程,确认无误后签字;
- 高风险项目(如微生物检测阳性结果):需由实验室主任、质量负责人联合评审,分析阳性原因(如污染来源),并制定应急措施。
评审过程需形成书面记录(如评审意见表、签字台账),确保可追溯。某细胞治疗机构通过分层级评审,及时发现了 1 例因检测人员计算错误导致的细胞纯度 “合格” 误判,避免了不合格产品投入临床。
三、质量控制失效处理:构建 “快速响应 + 全面评估” 的事后补救体系
5.4.1 与 5.4.2 条款共同构成质量控制失效的处理规范:“质量控制失效应在检测结果、产品或服务发布前进行调查”,且需 “对检测结果和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这一要求的核心是 “及时止损、全面评估、闭环管理”,避免失效影响扩大。
1. 快速启动失效调查:锁定问题根源
质量控制失效一旦发生(如细胞活性检测结果为 85%,低于 90% 的验收标准),需立即启动调查,遵循 “5Why 分析法” 追溯根源,调查内容至少包括:
- 人员因素:检测人员是否按 SOP 操作(如台盼蓝染色时间是否不足)、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是否存在操作失误;
- 设备因素:检测设备是否校准合格(如显微镜物镜是否清洁)、是否存在故障(如流式细胞仪激光强度不足);
- 材料因素:检测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如台盼蓝染液是否变质)、质控品是否失效;
- 方法因素:分析程序是否存在缺陷(如细胞活性检测的染色温度不适宜)。
调查需形成《质量控制失效调查报告》,明确失效原因、责任人员及整改措施。例如某机构发现细胞活性检测失效,经调查为检测人员未按 SOP 要求将细胞悬液充分混匀,导致取样不均,通过重新取样检测,结果恢复合格。
2. 全面开展影响评价:评估风险范围
失效调查完成后,需按 5.4.2 条款要求,从三个维度开展影响评价:
- 检测结果有效性:评估该失效是否影响其他批次或项目的检测结果,例如若因流式细胞仪激光故障导致细胞纯度检测失效,需追溯过去 1 周内所有使用该设备的检测结果,重新验证;
- 方法有效性:评估分析程序是否存在系统性缺陷,例如若多次发生细胞活性检测失效,且原因均为染色方法灵敏度不足,需考虑更换检测方法;
- 产品 / 服务可接受性:评估失效对产品或服务的影响,例如若微生物检测阳性,需判断污染细胞是否已用于制备产品,若已制备则需销毁该批次产品;若未制备则需更换无污染的起始材料。
影响评价需形成书面报告,作为后续决策的依据。某机构在一次培养基无菌检测失效后,通过影响评价发现该批次培养基已用于 3 批细胞制备,立即销毁了这 3 批产品,避免了安全风险。

3. 落实整改与验证:形成闭环管理
根据调查与评价结果,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同时验证整改效果:
- 针对人员失误:开展专项培训(如操作技能强化培训),并通过考核(如实操考核合格)确认人员能力;
- 针对设备故障:联系维修人员修复设备,修复后重新校准,确保设备合格;
- 针对材料问题:更换不合格材料(如销毁失效试剂),并加强材料入厂检验;
- 针对方法缺陷:修订分析程序(如优化染色温度),并重新进行方法学验证。
整改完成后,需通过 “再验证” 确认失效问题已解决,例如重新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确保结果符合验收标准。整改与验证过程需形成记录,纳入机构质量档案,实现 “失效 - 调查 - 整改 - 验证” 的闭环管理。
总结:C5.4 条款 —— 细胞治疗质量的 “稳定器” 与 “防火墙”
AABB CT 标准 C5.4 条款通过 “事前计划覆盖全要素、事中评审标准化、事后处理闭环化”,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细胞治疗机构而言,落地该条款需把握三个核心:一是将质量控制融入 “材料 - 设备 - 分析程序” 全链条,避免管控盲区;二是建立 “标准明确、层级清晰” 的结果评审机制,确保质量判断准确;三是面对失效时快速响应、全面评估,避免风险扩散。只有将这些要求转化为日常操作,才能真正发挥质量控制的 “稳定器” 作用,为细胞治疗的安全应用筑牢 “防火墙”,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AABB CT 标准 C5.4
质量控制闭环体系
细胞治疗材料管控
设备合规控制
分析程序验证
质量控制结果验收
失效调查流程
质量风险防控
S
服务项目
ervice items
H
热门文章
ot Article
C
联系方式
ontact us

400-690-0031

contest@cts1983.com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安大道1号华耀城12栋605

扫一扫
获取更多信息